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继续者张付
4
bxss.me
5
继续者 佛教
6
胡长白
7
@梦幻模拟战资料库
8
朱胄
9
004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继续者张付
4
bxss.me
5
继续者 佛教
6
胡长白
7
@梦幻模拟战资料库
8
朱胄
9
004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震撼!上海开放Google、Meta等国际平台,中国数字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从地方目标看全国!今年经济增长还是有很高要求
二姐李思林早知道李玟有轻生的念头,居然没一点防备措施!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防控与经济:旧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Original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收录于合集 #经济发展
48个
- 1 -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了,二季度很不理想,GDP同比虽然守住了正增长,但仅为0.4%,具体到行业,除了农林牧副渔一贯稳定以外,其他都有巨大下滑。就连一直高歌猛进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仅同比增长7.6%,而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也达到13.2%,此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直到2022年第2季度。
本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也表示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注意,
是受“疫情”影响,不是受“疫情防控”影响。
总有人将中国的疫情防控尤其“动态清零”政策妖魔化,将经济发展受困、收入减少、生活不便等与疫情防控挂钩。的确,如上海等多地在二季度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上海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3.7%,以3亿人民币的微弱差距将蝉联数十年的中国经济第一城的桂冠暂时让给了北京。
但还有很多证据,足以证明中国疫情防控尤其“动态清零”政策对中国利远大于弊。
比如供应链稳定性和出口数据。
去年我们就说随着全球各国从疫情中缓过来,很多国家一定会恢复本国经济,中国出口将受到很大压力。2021年下半年也确实如此,出口有所回落,但不得不说“新冠病毒专治各种不服”,2021年底开始,随着传染能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在全球大流行,原本以为已经实现“共存”的国家纷纷破防。
现在就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始重新严格疫情防控;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全是逆差,就连传统工业强国德国,今年5月也出现了10亿欧元的外贸逆差,这是1991年东西德合并以来的首次;日本已经连续10个月贸易逆差。
有逆必有顺,全世界顺差国大部分是资源出口型国家,制造业国家有且只有中国。
我们还是要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有信心,拿武汉和上海做对比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进步。
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022年的上海并不比武汉轻多少,2020年一季度武汉GDP同比降低40.5%,而2022年二季度上海GDP同比仅下降13.5%。
这背后当然有上海和武汉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但也能看到,在疫情第三年,就算上海最终仍然不得不封城,但是在应对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 2 -
年初定了5.5%的年度GDP增长目标,下半年任务很艰巨,同比增长要达到8%才行,怎么完成留在下一篇谈,但有一个前提需要明确:
一定要控制住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如果再像上半年这样,今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毕竟已经非常明确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为此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发展。
但经济发展同样攸关人民的生活幸福,最关键的就是就业和收入。
GDP增长是新增就业的关键,中国目前的失业严重程度不必多说了,6月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已经创了新高,达到19.4%,先不说调查准不准的问题,这个调查不包括还在上学的,而7月才是在校生普遍毕业的时候,那7月调查失业率会达到什么程度?
去年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2021届毕业生去向情况,截止2021年8月31日,普通师范生仍然有33.23%未就业,那今年呢?
所以控制住疫情,是我们下半年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和收入的关键。
但我们面临非常复杂的形势,病毒变异令人难以招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病毒传染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初最初的原始毒株基本再生数(R0值)不到3,到德尔塔增加到5点多,再到奥密克戎BA.2已经达到10-12,更新的变种BA.5(最近西安疫情的病毒)已经达到18.6。需要说明一下,根据张文宏3月份的一份发言,上海疫情中的流行毒株R0值仅为9.5。
第二个变化:新冠病毒具有免疫原罪。
最近,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来自北大谢晓亮/曹云龙/肖俊宇与昌平实验室联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感染了最早版本的奥密克戎变体(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的人,可能容易被后来版本的奥密克戎再次感染,即使他们已经接种了疫苗并得到了加强。
这个研究事实上宣布了一切“群体免疫”的破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已经打了疫苗甚至完成了加强针,但仍然会被感染,因为病毒变异太快了。
每次病毒发生新的变异,过去挺过来的人仍然会再次被感染,在不断的纠缠中,人的抵抗能力不断下降,可能第一次确实有人毫无感觉,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次呢?在不断地轰炸下,又会如何呢?
说到这需要说明一件事,最初官方确实说打疫苗能够防感染,但这是针对早期的病毒,随着病毒的变异尤其奥密克戎一再突变,现有疫苗对于新变种的防感染能力都不怎么样,但疫苗在防重症和死亡上仍然作用明显,能打还是尽快打为好。
当然也有比较好的变化。
第三个变化:病毒潜伏期缩短,更容易被发现、阻断传播链。
最早的原始毒株,一般潜伏期平均是一周,也存在超长潜伏的例子;而目前如上海主流毒株潜伏期已经降到3-4天。
病毒传播能力增强、潜伏期缩短,这也是我们开始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关键。
- 3 -
我们一直讲“实事求是”,那么现在必须承认一个现实:
新冠疫情注定不可能以全球完全清零结束了。
新冠病毒已经传遍全世界,而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全球化的交流不可能断绝,而病毒的不断变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拒病毒于国门之外。
而
全世界很多国家尤其西方国家已经反复证明了“躺平”“群体免疫”完全行不通,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这同样包括我们。
“动态清零”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我们应对病毒的准备和病毒的变异情况不断调整,在不同城市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由于人口往来较少,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存在疫情,对这些地区而言,采取“一刀切”迅速歼灭病毒,重新回到正常生活,才是最有效率的措施。
即使到新冠疫情第三年,中国多数地区仍然未发现任何一起确诊,小镇去过一些地方,除了外地来的,很少看到人戴口罩。网络上经常有人发一些国外不戴口罩聚在一起狂欢的画面,想要说什么都明白,但是中国照样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为什么不去关注呢?
让中国大多数城市、大多数人口始终免于疫情的威胁,这正是我们“动态清零”政策的伟大成就,大城市、口岸城市能力越大、责任自然越大,中国是一体的。
与大多数地区采取“一刀切”不同,经济更加发达、人口众多且流动更多的大城市,不断探索“精准防控”,尽可能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过去两年多的探索也为我们未来全国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无论探索是成功的,还是失败了,证明一条路走不通也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一切已经发生变化了,主要针对过去“一刀切”更有效的地区。新冠病毒的最新变种传染力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做好3年来始终没有发现确诊的地区也会发现,甚至会更加普遍。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新冠病毒的传播未必没有人为因素,在防控上必须充分考虑一切可能情况,绝不能盲目觉得全世界都是好人。
那么假如疫情从目前集中在大城市,开始危及更多中小城市,又该怎么办?
最近国家更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在总体要求中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变化,在第八版基础上增加了这么一句话
“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这是此前八版前所未有的变化。
意味着什么呢?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能够将社会面的传播控制在很小的范围,每天只有少量的感染,比如一天几例、十几例,除采取管控措施的地区,其他地区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保持正常,那也可以接受,并不一定要像过去一样整个城市必须完全清零。
二季度的北京就是在新的防控方案指导下开展的,北京新增的管控区域不断增加,但有增也有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动态清零”的时间更加宽容,并没有采取全城停摆一周迅速清零的做法,而是用了更长时间,尽可能摸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如何统筹。
目前看,北京的做法还是成功的,已经实现了长时间的零确诊,虽然有限流,但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正是在新的防控思想指导下,国务院的行程码已经全国“摘星”,虽然各个城市仍然有自己的一张城市清单,但变化已经发生了。
核酸检测的常态化也越来越普遍,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越来越顺畅。小镇最近走了一些南方省份,明显感觉到畅通许多,持规定期限内的核酸检测阴性就可以登机,落地后在出机场前再做一次核酸检测就好。
比如武汉市,检测完成后就会给一张“已采样”凭证,健康码“绿码”下方也会显示“已采样”字样,据此就可以到酒店办理入住,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再去补登记下核酸检测结果就好。
还是要多想办法,毕竟全城停摆虽然快速有效,但是一个城市一年能接受几次全城停摆?病毒传染力更强以后怎么办?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反复,也一定会出现把握不好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局部的疫情反复甚至是超出当地控制能力,需要兄弟省市甚至全国支援。但这就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不去尝试,就不可能知道我们的能力范围,也不可能准确评估不同措施的有效性。
步子迈的大了那就收回来一点,力度小了那就加大一点,慢慢的磨合、调整,最终我们一定能够打造真正的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防控体系。
或许,中国的“动态清零”防控体系才是真正的与病毒“共存”,这绝不是西方那种毫无作为、躺平等死的所谓“共存”。
- 4 -
不要总觉得国外的月亮圆。
对比一下欧美国家,平均每3个月就会来一波死亡高峰,死亡人数以万为单位,感染者何止千万。相比之下,中国的疫情远远称不上“爆发”。
就好像在中国当街打人能够上全国热点新闻,而在美国一年因枪击死亡数万人也不算什么。
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一个城市放在欧洲就是一个国家,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流动太快,任何一个地方的新闻就会在极短时间内传遍全国,让人产生一种问题非常严重、到处都是的错觉,又好像疫情一直不消停。
但是如果放下手机,只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只看自己的周围,又是什么样呢?一年又有多少时间受疫情影响呢?
说到这,可能有读者朋友会担心,病毒如此变异,新的防控方案又改成这样,那全国那么多城市有能力做好防控吗?
其实不用太担心,过去因为病毒传染力比较弱,在中国多数地区三年都发现不了几例,这种情况根本没必要做非常细致的方案,直接快刀斩乱麻,“一刀切”的迅速清零才是决策和管理成本最低的。
除了2020年的武汉、2022年的上海,对任何一座中国城市而言,疫情防控都算不上最重要的工作,甚至都排不到前面,各地真正重视的还是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处理各种突发社会事件带来的种种问题,真正的决策力量、执行骨干都在做这些事情。
一个一年未必发生一次的疫情,口头上格外重视,实际未必。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病毒变异了,全国各地必须面对病毒可能持续存在挑战,那么再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当地经济还要不要?经济环境恶化,没人投资,哪里来钱搞建设、发工资?官位子还保不保得住?
这是在倒逼全国各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把疫情防控重视起来,真正做到常态化、精细化,实现“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定要相信中国各城市的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也要相信公职体系的执行力,公职队伍里精英群体和一般工作人员的差别非常大,只要把更多决策和执行骨干资源投入到疫情防控中,相信完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疫情防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想想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全年,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正常生活,再过几个月,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实现。
病毒在变异,旧办法不管用了,但没关系,我们也在进化。
其他文章推荐
■
冤有头债有主,不为投机者买单
■
时代洪流下,有人上青云,有人堕深渊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